返回

典当能不能玩“跨界”

来源:时间:2021-04-06 14:45
      在当前创业创新的大浪潮之中,跨界是一个热门词汇。一些原本互不相干的行业,通过寻找共性和依据相融合、延伸,博取目标群体的好感,从而实现市场和利润的最大化。那么,作为业务涉及范围宽广的典当行,是否能在这一波“跨界”行情中寻得自己的一方天地?
存在不少制约
     张贤(上海典当资深业内人士):所谓跨界,就是与其他的职业、行业领域相结合,从中寻找挖掘业务创新、图谋发展的点。其实,现在不少行业都在关注“跨界”的话题,而从相关行业政策导向上看,鼓励创业创新也是一个新趋势。比如现在就有一些商业银行陆续开始了与保险业的合作,尝试发展新业务,这也是一种“跨界”。而按照相关要求,之前商业银行是不被允许涉及于此的。由此可见,在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大环境格局之下,跨界、创新的思维对于融资机构的生存发展而言非常重要。
     至于典当行能不能玩“跨界”,我认为当然可以,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不能不顾及,那就是现行的《典当管理办法》的相关要求限制。举个最为常见的例子——绝当品出售。如今越来越多的典当行重视发展民品业务,其中绝当品的销售就是一个必要的环节。然而知情人士都知道,典当行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绝当品,因此,在一些典当行所销售的绝当品中,有的其实是寄售性质的。这显然有违背管理办法相关要求之嫌。不过,从典当行经营的角度来看,这种做法确实又是他们所需要的,所以这是一个矛盾之处。
       另外就是关于典当行的对外投资,众所周知,当前典当行的自身融资很难,有的时候,典当行的投资人不得不用自己的其他身份来做这些事,一旦出现问题,对于典当行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隐患。如果相关监管政策能够适当放开,允许典当行在遇到好的项目的时候也能坦然地参与投资,充实自身实力,并且接受相关监管,那么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显然是好事。
        据我所知,对于行业的这些呼声,上级主管部门一直很重视,但修改管理办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。最近参与业内交流的时候,听说主管部门有通过设立试点来进行先行实践的想法,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。如果这种想法能够成形,对于典当行玩“跨界”肯定能产生实质性帮助。
不妨着重于二手商品流通
         王露(北京某典当行民品业务经理):在我看来,目前典当行玩“跨界”,业内并没有多少真正有参考意义的实质性举动。大多数情况下,大家只是停留在一种寻求业务合作的层面上,因此最多只能说是一种业务上的创新尝试。
         不过今天我们讨论这个话题,倒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。比如据我所知,现在像京东、苏宁等电商平台上出售的二手珠宝、电器,相当一部分就是与二手回收商的合作,至今还没有听说过有典当行的参与。如果有同行能够打破局限,跟电商平台寻求合作共赢,倒真可以说是典当行玩“跨界”的一个方向。
         另外一个例子,是之前有典当行与日本的当铺合作,对方出专家,典当行出场地、负责宣传,共同探路国内的二手奢侈品包流通市场。虽然说双方做的都是典当,但不得不承认,在奢侈品包鉴定这一点上,日本的当铺有着自己强大的数据库;当我们国内的典当行对于二手奢侈品包典当业务,还处在提醒、劝说客户可以尝试的阶段时,他们已经能比较准确地给予客户投资升值建议,这的确是一种差距。所以这种合作,至少也可以看成是一种“跨界”的雏形。
         总的来说,二手商品的流通也是典当行的一项重要职能,从这个方面“跨界”做文章,相对而言会比较得心应手。
是营销思路的改变
        郑天明(融资市场分析人士):虽然跨界牵手涉及的可能会是不同的行业领域,但前提一定是站在认识自我优势的基础之上。
        事实上,相比其他融资机构,典当行平日所打交道的业务范围较广,这已经为“跨界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。当然也必须承认,现在典当行的“跨界”存在一定制约,比如相关监管规定,以及规模和人力等诸多方面。不过,典当行也无需因此而悲观,从营销的思维上尝试“跨界”,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,尤其是站在“普惠金融”发展的大背景下。
         例如之前在重庆,就曾有几方合作推出设立的“社区生活金融服务平台”,其围绕社区多元化的生活消费需求布设交易场景,比如线上商品推广销售、线上医疗问诊、线下快递物流等,合作的银行嵌入支付、消费贷款等方面的金融服务资源。这个例子也提醒了典当行,在互联网与朝阳产业中寻找可供自己发挥的余地,是“跨界”的一种有益选择。
         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,或许有人会认为,当前催收才是典当工作的重中之重,谈“跨界”未免言之过早。我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。“跨界”合作并不一定意味着非要典当行付出巨大的成本,加上典当行已有的鉴定评估优势、多渠道资源优势……关键还是在于营销思路的开拓。
Copyright©2011- 湖州金股典当有限责任公司   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267号   浙ICP备2022036878号-1  湖州网站制作: 浙北数据
扫码访问手机版